俄天然气出口巨变,将影响我国石化原料结构
2022-03-04
2022年3月,媒体报道,中俄西伯利亚-2号天然气管道达成协议,供气能力500亿方/年。2月,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北溪2号”被中止,输气能力550亿方/年。
当前,俄乌战争正导致俄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格局产生重大变化,这将对中国未来石化原料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2022年3月3日,国际能源署(IEA)最新报告显示,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量将减少三分之一;欧盟将通过其他进口来源,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等方式来弥补。
IEA表示,逐步淘汰俄罗斯天然气的努力仍然可以与欧盟的绿色雄心兼容并进。这些措施包括避免与俄罗斯签订任何新的天然气合约,增加核能发电,用热泵取代燃气锅炉。IEA执行董事Fatih
Birol说:表示欧洲需要迅速采取行动,为明年冬天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面临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和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中的份额分别为17%和72%,占全球和国家天然气产量的11%和66%。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输气系统,全长17.12万公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将其一半以上的天然气出售给俄罗斯消费者,并将天然气出口到30多个国家。
北溪天然气管道是一个离岸天然气管道,由Nord Stream AG负责营运,从俄罗斯维堡起步,穿越波罗的海一直到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该项目包含1号、2号两条平行管道。2017年德国从俄罗斯进口了53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德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
目前,世界最长的海底管道——的运营方“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公司考虑申请破产。北溪2号管道公司在瑞士注册,总输气能力为550亿方/年,管道总长度约1222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海底管道。
北溪2号公司的唯一股东是世界天然气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负责执行此耗资95亿欧元(约合670亿人民币)的项目,并且承担一半的费用。余下的一半由五家欧洲公司提供融资和担保,分别各负责10%。这五家公司分别为壳牌、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OMV
Group)、法国ENGIE集团、德国Uniper公司和德国Wintershall公司。
北溪2号已于2021年9月6日建设完毕,并于10月5日起开始试送气,但至今仍未取得正式营业执照。2022年2月,因俄乌危机,北溪2号启用的审核程序被德国政府中止。2022年3月1日,媒体报道,俄气公司宣布,中俄就经过蒙古国建设西伯利亚-2号天然气管道达成协议,每年向中国供气500亿立方米。该管道在蒙古国境内长960公里。
这样一来,俄罗斯仅仅通过管道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将达到每年980亿立方米。此前东线—“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供气的380亿立方米,2022年2月4日又达成的增供100亿立方米的协议。这两条管道未来都有增量供气的空间,此外,俄罗斯的远东LNG也有增长的潜力。
2014年5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共同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
2022年2月4日,又签署了一份天然气长期供应协议,在38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进口量上再增加了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供应。达到运输能力后,俄罗斯对中国的管道气供应总量将达480亿立方米/年。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气源来自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科维克金、恰扬金等气田,经由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向中国供气。中国境内段起自黑龙江黑河市,末站位于上海市,途经9个省市,首期按50亿立方米/年供气,最终达到380亿立方米/年的供气量。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自2019年12月2日正式投产通气。至2021年12月,海关显示,已经进口天然气136亿立方米。
2014年,亚化咨询曾预测,乐观情况下,在2018年中俄天然气管道贯通并开始供气。正常情况下4-5年内,即2022-2023年左右达到设计供气能力380亿立方米/年。预计在2020年,中俄天然气管道实际供气量大约为200亿立方米。
事后回顾,投产时间与实际供气量比2014年的预测情况有所推迟。然而,当前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中俄天然气合作必将提速并且进一步巩固。
根据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对天然气利用的要求: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亚化咨询认为,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进一步增长,可能会促进我国的天然气化工利用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对我国石化原料多元化和轻质化,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